第318章 生意兴隆前景无限
张延龄在城外工坊与秦昭会面。
秦昭身后跟着徐恭等人,一行走到偌大的金属罐子前,秦昭惊讶于眼前铸造出的庞大物件,尽管她完全不知道一路行来沿途看到的五八门的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但此时的她对张延龄已没有丝毫怀疑。
她对张延龄本事可说信任到骨子里去了。
“二公子,不知这些东西有何用”
秦昭好奇地问道。
“储存气体用的,要造纯碱,首先就需要对这些气体进行加工。”张延龄道,“五千两的投资,现在已费三千多两,账目什么的秦当家想来已经看过了吧”
秦昭微笑点头:“二公子记录账目可说条理分明,且有旁证和佐证,所有选材和铸造、工匠成本等,都是合理的价钱。非常公道。”
张延龄道:“唉,说起来,这京师的用人成本跟地方上大不一样,我还以为人工上有个一千两银子就能打住,现在看来,这方面很可能要超支。不过用料上,因为有秦当家自家商号提供的按成本价计价的原材料,算是节约了开支。”
秦昭问道:“不知几时可以投产”
“快了。”
张延龄道,“秋天吧。”
旁边的徐恭不解了,问道:“都已经建成这样了,还要再等几个月才能投产”
秦昭道:“你不明白二公子的意思,就算一切都准备停当,但京师内很多事不由我们掌控,还得等待投产的时机。”
“秦当家懂我啊。”
张延龄笑了笑。
秋天再投产,等于说要等朱见深死了后再将项目上马。
如果上得太早,很容易被人盯上,到时就有可能出现人财两失的状况,一个疏忽就可能导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产业拱手让人。
徐恭感慨道:“身为太子岳父,竟也有这么多顾虑”
张延龄笑而不语。
太子岳父
就算皇帝的亲岳父又怎样外戚始终是外戚,除非有强大的靠山,一定能得到皇帝的支持才行。
在张延龄看来,朱祐或许或是个中庸的皇帝,但在护短方面,绝对是整个大明无出其右的存在,在保护妻族利益方面那可真就是做到了“尽职尽责”。
“二公子,您之前让试点投产的香皂,如今已在京师之地开始售卖,价格定得很高,但还是有不少达官显贵购买,因之前乃贡品的关系,人们仍旧对其趋之若鹜。”
秦昭对张延龄信任有加还在于一点,那就是看到现钱了。
有关纯碱的大买卖还没上马,但香皂作为试点产品,已开始有了销路。
任何时代,好东西总是不愁卖的。
一块四四方方的香皂,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有先前作为贡品送到宫里打下的良好口碑,立刻令其身价倍增。
京师达官显贵众多,很多人都想用皇室同款,平常的衣物和饰品等做不到,但香皂这种东西,只要愿意银子,连宫里贵人所用东西都能走入自家……
莫说王公贵胄家的女眷了,就连那些当官者自个儿也想尝试一下浑身散发香气的感觉。
“一定要注意限售。”
张延龄提醒,“给你的那批货,短时间内应该无法补第二批,一直到盛夏前都要限售、惜售,等到了夏日炎炎满身臭汗时,香皂的价值就能真正体现出来。现在就是打出个名号,一定别现在就把货出光。”
秦昭抿嘴一笑,道:“诚如二公子所言,每一位来客,每次都只能购买一块香皂。且提前拿进行登记,为防止有人浑水摸鱼找人代买,还派人专门盯着,购买时需要凭票才能供应,光是领取票据就要有一定官府背景,一般富户想搞到一张票无比艰难。”
不卖香皂,改卖票。
这种销售模式在这时代可说是开历史先河。
当然这时代也有人懂得饥饿营销,只是没人像张延龄这样把事做得这么极端。
“二公子,最近京师很多人都想涉猎盐引生意……”
秦昭趁机提出她的请求。
可惜话音未落,就被张延龄伸手阻止。
张延龄皱眉道:“秦当家,盐引乃国之根本,西北用兵所需,家父如今的职司跟盐引间毫无关联,请不要给我们出难题。
“这种事,等到将来我张家或会参与其中,可在如今京师时局随时可能变化的情况下,贸然牵扯进去实属不智。”
这是在提醒秦昭,你作为徽商魁首,要学会忍耐。
不是说梁芳和韦兴倒台了,盐引咱就能予取予求,本来这二人就不是持有盐引最大的庄家,只是他们把盐场支盐的权限拿在手上,控制了支盐之事。
但少了梁芳和韦兴,马上权限就会被李孜省染指,还有公侯伯爵等大明勋臣深度参与其中,甚至于此时梁芳的势力也未完全崩塌,毕竟御马监掌印太监的继任者乃罗祥,那位可是梁芳门人,罗祥继承了梁芳的政治遗产和关系网络。
倒俩人,大局未曾改变。
可对于普通商贾来说,却以为朝廷局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昭道:“妾身明白,那就等入秋后再说吧。”
“嗯。”
张延龄微笑着点头。
有些话不需要说得太明白,心知肚明就好。
而旁边的徐恭听了却一阵别扭,来来回回都在说入秋后的事,确定那时节营商环境一定比现在更优良
未必吧!
……
……
“老二,这地方可真不错,我都想搬过来住了……这么多人手,你能管得过来吗不行的话,就把人交给我管理吧。”
张鹤龄到了新工坊后,情绪高昂。
张延龄笑着问道:“大哥,你现在那么想当道上的大佬”
“二弟,虽然我不知道你说的大佬是什么意思,但我想,只要给我更多的人手,让我痛痛快快打架,走出去风风光光,人人见到都害怕,每个人都给我端茶递水……那感觉绝对不一般。”
张鹤龄说到这里,挺直腰杆,显得很得意。
说话间,张鹤龄望向工坊门口,问道,“那娘们儿走了”
“嗯。”
张延龄点头。
“徽商可真有钱,随随便便就能拿出几千两银子来,你说咱以后会像他们一样富裕吗”张鹤龄道。
张延龄奇怪地问道:“你还怕没钱”
“我问过娘,娘说,我以后最多是个国舅,而国舅是吃朝廷俸禄的,拿多少俸禄全看身在什么职位上,有本事的人才有高俸禄。以娘的说法,我大概就算当个国舅,也是喝西北风的那种。”
张鹤龄说到这里,显得很憋屈。
张延龄闻言不由开怀大笑。
老母亲在管教儿子上,遵循了传统儒家思想,那就是秉承打压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