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天幕画面出现。
一张古地图嘘嘘展开。
笔墨在地图上勾勒出西汉长安城的轮廓。
随着视角拉近。
长安城的景象愈发清晰。
繁华街道映入眼帘,酒肆茶坊林立,招牌幌子随风飘动。
然而,仔细观察便能发现,街边有衣衫褴褛的流民蜷缩角落,眼神中满是困苦。
画面一转,深宅大院中,贵族们身着华服,推杯换盏,奢靡之气四溢。
与城外的民生凋敝形成鲜明对比。
画面再一转。
聚焦在一处略显破旧的宅院内,一个少年正捧着儒家经典,认真研读。
天幕的声音也缓缓响起。
【西汉末年的长安城,表面繁华依旧,内里却早已腐朽不堪。】
【自汉武帝后,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突出,朝廷内部外戚势力更是不断膨胀。】
【在这片衰败的土壤中,一个名叫王莽的贵族子弟悄然崛起。】
【王莽的起点并不算高。】
【虽出身外戚王氏家族,一门九侯。】
【但王莽的父亲王曼早逝,家道中落。】
【没赶上王家外戚集团崛起的红利期。】
【大伯王凤当大司马吃香喝辣,其他堂兄也都是顶级纨绔。】
【王莽明明也是王家人,却只能当个旁支混子。】
【少年时的他只能穿着粗布衣服,在叔伯们的奢靡阴影中谨小慎微地活着。】
【这种落差让他早早明白:唯有道德名声才是晋身之阶。】
【在家族奢靡之风盛行的环境下,王莽却宛如一股清流。】
【他自幼饱读儒家经典,生活简朴,为人谦逊有礼,对长辈恭敬孝顺。】
【在父兄死后独力承担照顾母亲、嫂子和侄儿的重任。】
【对待族人和下属也极为友善。】
【别的王氏侄子炫富,他卖惨。】
【别的王家子弟斗鸡走马,他天天捧着《论语》在太学里刷存在感。】
【他拜师苦读《礼经》,侍奉伯父王凤汤药数月不脱衣歇息。】
【硬是靠着“孝廉“人设被推荐入仕。】
【等到汉成帝时期,王莽已经混成了“西汉版海瑞“。】
【有次他妈生病,百官夫人来探病。】
【只见王家客厅站着个粗布衣裙的妇人,还以为是佣人,结果竟是王莽正妻!】
【与其他骄奢淫逸的王氏子弟不同,王莽的低调与贤能,让他在朝廷和民间都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
【成为当时人们眼中的道德楷模。】
【这些刻意为之的表演,也为他赢得了士林交口称赞。】
……
天幕外。
刘邦看到这里。
看到后世这位叫王莽的人,他饱读诗书,谦逊有礼,照顾孤寡老母、嫂子和侄儿,低调又贤能。
让刘邦不禁对此人产生了好感。
特别是天幕说,此时正是西汉末年。
也就是说,在大汉的亡国之际。
出现了这样一位人设堪称完美的人物,怎能让刘邦不心生期待呢?
但是刘邦在期待的同时,又一点也乐不起来。
因为刘邦隐约记得。
好像之前天幕稍微提起过,后世王莽篡位?
这就有些让刘邦纳闷了。
这王莽看上去是这么优秀的人才,品德这么高尚。
怎么会行篡位之举呢?
难道他真的是一个乱臣贼子?
还是说另有隐情?
总之,抱着相当复杂的心情,刘邦也是认真地观看着天幕,迫切地想要知道,在西汉末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毕竟,就算刘邦整体来说是一个豁达的君王。
对王朝的灭亡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但终究还是会有些不甘心,也有些好奇。
天幕。
【公元前16年,30岁的王莽受封新都侯,八年后更接替叔父王根出任大司马,跻身权力核心。】
【然而命运给了他第一次打击。】
【汉哀帝继位后,傅、丁两家外戚得势。】
【王莽见太皇太后王政君,被汉哀帝的奶奶,皇太太后傅氏欺负,于是当面开怼。】
【结果被贬回封地。】
【但王莽没有气馁,这段蛰伏期反而成了他的加分项。】
【他闭门读书,钻研学问。】
【继续营销人设。】
【他把自己的宝玉送给当地南阳太守,太守推托说太贵重了。】
【王莽于是把宝玉砸成两半,说这样就不贵重了,于是成功送礼。】
【他的次子失手打死家奴,这在当时不算个事。】
【结果王莽竟逼其自杀偿命!】
【当时吃瓜群众哪见过这场面?】
【纷纷感慨王莽道德高地,大义灭亲。】
天幕上。
不仅是当时的古人被惊到了。
现代网友们都惊呆了。
《叫自己儿子自杀,这算什么事啊?》
《虎毒还不食子啊,王莽这演技真的绝了,我要是不站上帝视角,普通老百姓怕是真的崇拜他了。》
《这些事情一出,恰恰说明是个不择手段的人。》
《王莽起点很差,所以就比德,只要聪明点,就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天幕。
【王莽保持着良好的名声,然后当地官员和百姓都对他赞誉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