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也一战封神,成了赵国顶流。】
【而借此传奇外交故事,和氏璧的名气也更上一层楼。】
天幕外。
唐朝。
李世民把玩着自己手中的玉玺。
“之前讲李牧,现在又讲蔺相如。”
“不得不说,赵国士兵作战勇猛,兵强马壮,又有名将良臣,本有称霸之势。”
“可赵国后期,国君昏庸,听信谗言,致使李牧被杀,国家逐渐走向衰败。”
尉迟恭闻言,粗声道。
“那赵王迁昏聩无能,听信谗言杀李牧,自毁长城!若他稍有胆识,何至于被秦所灭”
房玄龄也是历史专家。
同样和李世民有一样的感受。
“赵国不乏良将贤臣,却屡因君王短视而错失良机。”
李世民微微颔首。“是啊,国君乃一国之主,其决策关乎国家兴衰。”
“朕当皇帝越久,越是深感责任之重啊。”
而房玄龄听着李世民的话,也顺带着也吹了一下李世民。
“陛下心系国家,虚心纳谏,实乃万民之福!”
……
天幕也继续讲述最后的阶段。
【战国末年,秦国灭赵,和氏璧最终落入嬴政之手。】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工匠将和氏璧雕琢为“传国玉玺”。】
【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宣告了皇权的正统性。】
【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自此,和氏璧从一块象征诸侯威望的宝玉,升格为帝国至高无上的信物。】
【秦亡后,传国玉玺历经汉、魏晋、隋唐等朝代,成为帝王“天命所归”的凭证。】
【传国玉玺成了历代皇帝的营业执照,没它就算无证经营。】
【属于被嘲笑的白板天子。】
【然而,唐末战乱中,玉玺神秘失踪,此后再无确凿记载。】
【后世虽屡有“重现”之说,但均无法证实。】
【甚至到了明清时期,皇帝们依然在一边说玉玺早就被前朝的人丢了,又一边偷偷仿制,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皇帝们为没有和氏璧而遗憾。】
【但对于和氏璧而言,它的消失,为这段传奇增添了最后的悬念。】
【成为中国文化中“得之则天命所钟,失之则气数已尽”的隐喻。】
【据《录异记》描述,和氏璧“侧视色碧,正视色白”,在暗处能熠熠生辉。】
【按这种描述,专家推测其材质可能是罕见的拉长石。】
【但学界至今未有定论。】
【但材质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从卞和的悲壮献玉,到蔺相如的机智周旋,再到秦始皇的帝国野望。】
【和氏璧已经成为了超越物质的文化符号。】
【它见证了忠诚与权谋、艺术与政治的交织。】
【它的传奇,恰如玉石本身——历经磨难而光华不灭。】
……
视频到此结束,弹幕纷纷飞出。
《政哥:后世都要靠抢朕的玉玺来证明正统!》
《传国玉玺撑过了秦末乱世,三国演义,十六国南北朝那么多破事,最后还是被五代十国的癫佬们霍霍了。》
《玉石忌高温,可惜了,估计被李从珂烧坏了。》
《所谓玉石俱焚。》
《没准洞庭湖里的还没捞出来呢!》
《嬴政把和氏璧丢湖里八年,还能找到,估计是假的了。》
《从记载看,同时存在着七八块传国玉玺……东晋就收了三块以上。》
《太可惜了,找不到了。》
《唯一与玉玺媲美的,也就是九鼎了。》
《有那么夸张吗我看鉴宝类节目,基本隔几期就有一块和氏璧。》
《对,20多斤的传国玉玺见过没有节目上有。》
……
而在天幕外。
宋朝。
赵匡胤看着天幕上传国玉玺的传奇故事。
又想起自己的大宋,虽然终结了唐末以来的乱世。
但是大宋立国,没有传国玉玺作为镇国宝物。
偏偏自己的皇位,又是欺负孤儿寡母篡位得来的。
这时候的赵匡胤,就想着假如自己能拥有传国玉玺和氏璧作为皇权的背书,那该有多好啊
赵匡胤眼中满是遗憾:
“这和氏璧,历经数朝,承载着无数传奇,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荣耀。”
“可惜,我大宋建国以来,竟无缘得此宝物。”
侍立在侧的赵普见状,说道:“官家可是羡慕那秦始皇“
赵匡胤摇摇头:“朕不羡他暴虐,只是……“
“大宋开国至今,终究缺了这么一件镇国之宝。“
“若我大宋能拥有,不仅能彰显国威,还能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赵光义也是同样的想法。
“我朝虽得天下至正,但若能有此物……“
“那些暗地里议论的人就能闭嘴了。“
赵匡胤也是笑了笑,继续道:
“可惜玉玺自后唐覆灭就没了踪影。朕派人暗访十余年,连块像样的赝品都没找到。”
“但是看天幕,朕有一个想法。”
“秦皇嬴政把和氏璧改成玉玺,传承千年,为华夏镇国之宝。”
“要是朕也去泰山祭天,宣布刻下大宋传国玉玺。”
“等到一千多年后的后世,那是不是大宋玉玺,也是能成为传承千年的镇国之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