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神色平静,微微欠身道:“陛下乃天下之主,此事全凭陛下做主。臣以为无论陛下做出何种决定,只要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着想,臣等自当全力支持。”
刘邦心中有些不悦,但他知道张良素来谨慎,不愿过多卷入这种敏感之事。于是,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苏砚。
苏砚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臣听闻废立太子之事,关乎国本,需慎之又慎。太子刘盈虽性格仁弱,但他善良宽厚,深得百姓爱戴。且这些年来,在诸位老师的教导下,也积累了不少治国理政的知识。若能加以辅佐和引导,未必不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刘邦打断他的话,说道:“朕观盈儿过于懦弱,缺乏帝王之气。如意聪慧果敢,更像朕年轻之时,立他为太子,朕方能放心。”
苏砚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所谓帝王之气,并非仅仅体现在果敢勇猛之上。仁慈宽厚同样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昔日尧舜禹以仁德治天下,成就了千古美名。太子刘盈的仁弱,若能善加利用,或许能成为他治理天下的一大优势。他可以用仁爱之心去感化百姓,让天下人归心。”
刘邦听了,陷入了沉思。苏砚继续说道:
“再者,废立太子之事,牵扯到诸多利益关系。如今朝堂之上,支持太子刘盈的大臣不在少数。若强行废立,只怕会引发朝廷内部的矛盾和纷争,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有机可乘。到那时,大汉的江山社稷恐将陷入危机。”
刘邦皱了皱眉头,说道:“朕难道就眼睁睁看着盈儿如此懦弱下去,将大汉的江山交到一个无能之人手中吗?”
苏砚道:“陛下,太子并非无能,只是他的性格与陛下不同罢了。臣以为,陛下可以为太子挑选一些得力的辅佐大臣,帮助他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可以让太子多参与一些朝政之事,积累经验,培养他的治国能力。假以时日,太子必定能够独当一面。”
刘邦还是有些犹豫,说道:“可朕实在喜爱如意,总觉得他更适合继承大统。”
苏砚又想到了苏昭临与刘盈的情谊,继续劝道:“陛下,昭临与太子相交甚笃,臣深知太子为人纯善。在昭临的描述中,太子时常心怀天下苍生,忧虑民间疾苦。这样的仁心,若加以磨砺和引导,必能成为一代明君。”
刘邦听了苏砚这番话,心中的想法开始动摇。他想起了这些年来刘盈在一些场合中所表现出的善良和孝顺,也想到了如果强行废立太子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苏砚见刘邦有所松动,进一步说道:
“陛下,如今大汉初定,百废待兴,正需要一个稳定的朝局和一个深得民心的君主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太子刘盈在臣民心中已有一定的威望,此时若改立他人,只怕会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刘邦长叹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朕今日听了你们的话,也明白了废立太子之事不可轻率为之。朕暂且打消这个念头,再观察观察盈儿的表现吧。”
苏砚等人听了,纷纷跪地行礼道:“陛下圣明。”